运脾转枢治疗肾病水肿
肾病综合征,水肿,脾阳虚衰证,治以加味异功散,温中健脾,化湿利水。
周某,女,5岁。医案编号:047H022.
初诊:1980年10月14日。
反复全身水肿3年。
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,初期仅为晨起眼睑水肿,后发展至全身性水肿,不能自行缓解,伴头晕和尿量减少,无发热、咳嗽、肉眼血尿等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,诊断为“肾病综合征”,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等治疗,水肿反复加重。近日受凉后水肿加重,伴精神疲倦,饮食少,尿量减少,大便稀,故来求诊。刻下症:周身水肿,神疲,纳差,尿少,便溏,舌淡胖,苔白腻,脉细弱。尿检:PRO(++++),RBC(-)。中医辨证分析:脾阳不振、水湿不运,水聚于皮下肌肉,出现身肿、按之凹陷不起。阳不化气,小便短小。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,故见神疲、面色晦暗、纳差、便溏等。舌淡胖,苔白腻,脉细弱为脾虚水湿内聚之象。西医诊断:肾病综合征;中医诊断:水肿(阴水),证属脾阳虚衰。治疗:温中健脾,以治水湿。方用加味异功散,处方:
党参9g,,茯苓9g,,白术9g,陈皮3g,炙甘草3g,生姜2片,红枣2枚,黄芪6g,益母草6g,川厚朴6g,木香3g。8剂。
二诊(1980年10月23日):服药后浮肿减轻,尿量有增,但10月21日又受凉,出现发热、寒颤,无咽喉肿痛、全身疼痛,尿又短少,舌淡,苔白厚腻,脉浮紧数。查尿:PRO(++),RBC(-),ERY(+),脓细胞(-)。分析患儿素体脾虚,卫表不固,邪遏肺卫,且寒邪偏重,故见寒战、发热、咳嗽。舌淡、苔白厚腻、脉浮紧数为内有湿邪、外感风寒兼热之象。治以健脾渗湿、疏风宣肺,方以小分清饮加味:
茯苓9g,泽泻9g,意仁9g,猪苓9g,枳壳8g,厚朴6g,苏叶6g,杏仁5g,前胡6g,金银花5g,连翘5g。2剂。
三诊(1980年10月25日)服前方2剂后热全清,体温正常,少咳无痰,但见尿短赤。认为脾虚生内湿,湿郁日久化热,故本次复诊见湿热下注膀胱而见尿短赤之症。故治疗在健运脾胃基础上,合利尿凉血之剂,方药:
党参6g,白术6g,茯苓3g,甘草3g,半夏5g,陈皮5g,猪苓6g,泽泻6g,小蓟6g,蒲黄6g。3剂。
四诊(1980年10月29日):尿量较前增多,水肿消退,寐安、食旺,神佳,大便正常,舌淡,苔薄白,脉细。复查尿:PRO(+),RBC0-5个/HP,ERY(±) 。分析患儿水肿消失,尿量增加,唯PRO(+),舌淡,苔薄白,脉细等,此为脾虚失运之象。故稳定期治疗,以健脾利湿为主,方药:
党参6g,白术6g,茯苓6g,甘草3g,半夏5g,陈皮5g,猪苓6g,泽泻6g。以期巩固疗效。
按:周师治疗水肿病,一般首分阴水、阳水两纲,次按表里、寒热、虚实六变辨证。但本水肿病案例,是以治脾胃以安五脏之“运脾转枢”法来辨治的。水肿的形成,主要是肺脾肾失调,三焦膀胱气化不利相互影响的结果。而脾肾阳虚,脾不制水,又是水肿的基本因素。张景岳曰:“凡水肿,乃肺脾肾三脏想干之病,盖水为至阴,故其本在肾;水化于气,故其标在肺;水唯畏土,故其制在脾。”而周师尚谓:水液虽归肾,而受制于脾,欲水不泛滥,必温运脾阳、宣畅中州气化,气行则水行,肿无有不消者。故本案在治疗全过程中,皆有四君方药健脾益气之剂,此亦为其倡导的“运脾转枢”,虚则从太阴论治水肿病之理。
(整理者:周洪彬;审阅:占永立)